首页
> 网站发布 > 最新发布
视力保护:
“放管服”改革如何到位
日期:2018-05-11 访问次数: 字号:[ ]

制度供给水平的高低,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标准。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多从基层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上找突破口,多推有地方特点的改革”。各地只有加强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,不断完善治理体系、提高治理水平,才能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,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。

今天起,本版推出系列“大家谈”,聚焦各地在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成效。本期关注的是,“放管服”改革红利,不能出现中梗阻,也不能被稀释。下一期,我们将探讨,服务大中小企业,不能厚此薄彼。

——编 者

做好加减利民生
古迪

“放管服”这道改革试题答得不好,有这么几种情况。一是“按兵不动”,用老办法、走老路子,坚决“照章办事”,只要不出问题就“稳坐钓鱼台”;二是“明放实收”,玩花样、搞把戏,只做表面文章,不见群众得利;三是“推诿扯皮”,像踢皮球一样把事情推走,不顾实际,让办事群众不知所措。凡此种种,皆有懒政庸政怠政之嫌。不找准“放管服”的落脚点,不把脉基层问题的症结,我们就无法把“放管服”改革做到群众的心坎里。

要做好“放管服”,就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,加深创新管理的认识,加快优化服务的速度;就要减去消极怠工,减去得过且过,减去敷衍塞责。把群众和企业满不满意、高不高兴、受不受益作为最根本的检验标准。把少跑一趟、少等一天、少签一次作为每一项改革的具体目标。如此,才能解好这道改革试题。

“章外有章”当清理
林雍

目前,全国许多地方在推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,成立行政审批局,把几十枚公章合并成一枚公章,实现“一枚公章管审批、一个大厅办成事”。此举旨在攻克“公章围城、审批旅行”的痼疾,不仅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,还使得群众少跑腿、信息多跑路,获得不少点赞。然而,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,一些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。

比如,职能部门之间互不相认、章外有章。有人将一车木材从江西运到浙江,随身携带的《木材运输证》,按规定只需盖起运地行政审批局的章即可。但由于担心外省不认,又跑去加盖了林业部门的公章,出现“一证两章”的奇怪现象。审批人员坦承,章外有章只是过渡时期的无奈之举、权宜之计。再如,一些单位“对审批迷恋、对监管迷茫”,部门区域之间协调困难,等等。要消除改革中的痛点难点,还要在更大范围内完善制度设计。只有做到统一规范管理,才能降低更多行政和社会成本,更好回应群众期盼。

阵痛过后是生机
李荣灿

“放管服”改革,让一些地方和部门感到阵痛,从而导致该放没放、放不对路、放不配套等现象。

俗话说,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。有人认为,“放管服”就是要削手中的权、去部门的利,放权于市场和社会,让利于群众和企业。由于认识上未及时调整,也就对“放管服”的推进造成了阻碍。此外,“放管服”牵一发而动全身,不仅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,还涉及权责关系的重塑、管理模式的再造、工作方式的转型,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,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。可见,思想意识落后,对探索反复的顾虑,是起步慢、落实难的重要原因。

没有蜕变,就没有新生。改革不能因为有阵痛而不前。只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,切实增强责任感、使命感和紧迫感,变方法、变观念、变机制、变状态,做到该放的放,该管的管,该服务的服务到位,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,那么“放管服”的阵痛过后,就是充满希望的生机。

 


来源:中国政府网


打印】 【关闭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